目前分類:環保愛地球 (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請你吃山海樓便當, 一個380

不滿意, 不然去排晶華酒店外帶壽司嘛, 一盒880, 看要排幾個小時

你他媽的製程是有多了不起阿...

退休拿reflow 烤pizza, 烤餅乾

賣我甚麼饅頭肥皂

 

花兩個晚上做的蝦味先, 魚吃的, 不是給人吃的

20210628_手工魚餅乾.jpg

文章標籤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見歡

      “池塘的水滿了,田邊的稀泥裡,到處是泥鰍”,這首兒歌挺耳熟能詳的都市裡因為已經少有水稻田,自然也很少見到泥鰍的蹤影。剛放暑假的某一天,交完最後一份期末報告,我到學校附近的水族館溜搭,逛著逛著,看見門口放著一桶泥鰍等著被放著餵龍魚,於是問店員說一條多少錢? 沒想到他冷冷地回我:  “泥鰍稱斤賣的,一兩大約六七條。“

 

     拎著泥鰍們與一小罐飼料回到家裡,我家並沒有水族箱。心裡原本想,學校裡頭種著幾棵小水稻,明天帶去池子裡放生算了,先找了個沒在用的容器,倒了些冷開水,放進些許泥土,就這樣,這群泥鰍,開始在我家後院住了下來,就這麼住了一個暑假。

 

      上網google“泥鰍養殖”,映入眼簾的,關於如何飼養泥鰍的文章,大部分是簡體中文。泥鰍雖然是屬於濕地中的底棲魚類,是生態系統中的掠食者也是清道夫,在自然環境中,牠們會吃水中的小魚蝦、死掉的螺類、浮游生物、藻類、植物根莖、有機碎屑物等,人類可以做菜食用,也可以入藥。台灣在水產養殖漁業技術是亞洲的輸出國,泥鰍應該也不例外,從培育設施(土塘到無土養殖)、飼料種類,以及種鰍交配孵化等環節,引入到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各國,但是較令我意外的是,進圖書館資料庫查詢過去的學術文獻,關於泥鰍的資料卻相當的有限。

 

泥鰍氨中毒

      印象中,泥鰍對於水質是具有相當高耐受性的物種。稻田裡的水因為含泥沙與投用肥料的關係,水中懸浮物與氮濃度都不低,我開始擔心家裡的自來水是否能成功養活牠們。

     對於一般淡水魚類,分子氨(NH3)具有神經毒性,暴露在含氨的水中,魚類會急性中毒,症狀較輕者反應遲緩,嚴重者開始出現翻肚,腹部黏膜出血、脫皮,致死率非常高。繆端生、林隆禮與張根泉先生等人的研究中(1966年)提到,水中氨對淡水魚的致死濃度是0.03% (0.03mg/100ml水),而花泥鰍對氨的致死濃度是0.06%,我國環保署對於河川的水質標準,氨濃度0.05%~0.1%屬於輕度汙染的水域,鰍類還是可以生活於非常輕度汙染的環境當中。然而,魚類的固體與液體排泄物中,含氨量很高,家裡的容器因為盛水量不多,每天都必須換水,家裡的自來水不能直接使用,必須透過靜置一天並打入空氣,讓餘氯逸散之後才能使用。因為我在水中放入了泥土,加上泥鰍自己本身的排泄物累積,如此過了約莫四五天,開始有泥鰍出現氨中毒現象,隔日就死亡了。

 

家用廚餘--蛤蠣殼的再利用

      把水中所有泥土移除後,共有四尾泥鰍,僥倖存活下來。為了改善水質,我開始試著改變底床,同時尋找水族用品中去除水中氨的產品,買了一瓶硝化菌、一瓶磺胺、一瓶甲基藍,還有魚類專用的維他命。硝化菌的培養必須有適合細菌附著的表面,晚餐吃完剩下的蛤蠣殼成為我的選擇。蛤蠣殼必須清洗乾淨以清除食用油脂與調味料,不使用化學清潔劑,用平常洗碗的天然茶樹籽洗碗精仔細清洗,確定水沒有浮油殘留,洗好之後再用超氧離子水浸泡除菌、風乾。泥鰍遇到感覺危險的時候,會需要鑽入土裡躲藏的習性,因為一般園藝用土壤含氮量高無法使用,水族館買到一種日本製黑色的天然土壤軟燒結土粒,作為水族箱鋪設底床,但是粒徑過大並不適合讓泥鰍一頭鑽入鋪設很厚的顆粒層中,以避免泥鰍皮膚過度摩擦產生感染,因此只平鋪一層(約0.2-0.3cm)吸收光線,然後以洗淨的蛤蠣殼兩三層疊於土粒上方,容器水深約10-15cm,但是容器的器壁必須高出水面10公分以上,泥鰍平時以鰓呼吸,若水中溶氧不足,泥鰍會到水面張開嘴,並且改作腸呼吸水質變差時泥鰍,也有可能會跳出容器。放入兩隻壁蜑螺,螺類對於水質相當敏感,可作為監測水質變化的指標性生物。

 

都市中的生物棲地

      如此這般養著,兩個多月過去,泥鰍們似乎也過得還算愜意的生活。環境生態的維護,或許沒有那般困難,只在於動物們是否也能擁有人類良善的對待。都市已成為水泥叢林與柏油馬路的構成,還有每日來去匆匆,上下班路上無視周遭一草一木的漠然。人們經常談著,要多種樹、豪華社區門前總設計有廣大的綠地公園,而能調節都市微氣候與儲存珍貴水資源的水塘與濕地,卻常在都市計畫的過程當中,成為傾倒建築廢棄物的唯一選擇。

      曾幾何時,我家門前有小河的場景,已經變成很少人會經過的步道死巷,甚至連小偷攀牆爬上二樓屋頂,開窗進入九十幾歲老人家的住宅行竊,也沒有任何鄰居發現;農田水圳可以與擁擠的車水馬龍並肩同行,都市中的畸零空間,或者公園中的某個角落,能讓許多人兒時記憶中的青蛙、蜻蜓、螢火蟲、蝸牛、蜥蜴,都回到我們居住的都市裡面來,再現鳴叫與飛翔。我們希望,台北市作為一個台灣的首善之都,不再有天龍國的稱號,不只有巨蛋蓋還是拆的喧騰,舉辦世大運的熱鬧風潮轉眼而過,都市環境與自然的共存共榮,或許能不只是想像而已。

文章標籤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層次治理架構

 

       歐盟是一個超國家機構,由各國組成歐盟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主席國是輪值制,任期兩年半。歐洲憲法條約的推動,代表整個歐洲整合運動的進展,一部憲法能實現聯邦制,卻在2005年被法、荷兩國投票否決,後來各國則於2009年簽署里斯本條約(Treaty of Lisbon),以國際關係理論,歐盟各會員國之間的關係還是政府間主義,各會員國具有否決權,對許多國際問題各國立場相同或各異,利益問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國力強弱不均等,會讓政策形成的效率不佳,但是歐盟對於環境議題能處於國際領導地位,是以氣候議題作為其軟實力的建構,能與美國或中國等強權獲得對等的影響力,以做為其他軍事、外交議題地位提升,掌握話語權。

 

   歐洲在多層次架構的建立上,有以下幾個組成層次: 歐盟委員會各國政府歐洲議會外部利益團體歐洲法院。其中歐盟委員會是環境品質目標與環境政策形成的主要推動者,但是採取輔助原則,歐洲議會對法案沒有提案權,法案是由委員會草擬提出的,議員為會員國公民直選,但是有預算審核、監督、調查等權利,會與相關利益團體進行遊說或支持議題。

 

整合環境政策的需求

 

(1) 跨國整合需求

     歐盟的國際整合難度相當高,原因在於其所屬歐洲大陸地域上有深度的差異性,包括人口、政治、經濟、種族、語言、文化、教育、地理、資源等。核心發起國共六國,其成員國先後進入及退出,大國與大國之間傾向利益交換原則的合作對外或彼此制衡,大國與小國之間可能採取扶植或資金技術援助,以避免拖垮歐盟地區整體的整合進程。大陸性區域在環境的問題基本上都是跨國的問題,例如河流的上中下游,或者空氣汙染傳播途徑,二氧化碳排放交易,大面積的森林帶與生物多樣性保育(Ratura 2000),若是只有自己國內做不管他國,問題仍然不會有解方。

 

(2) 跨部門整合需求

      跨部門的整合需求乃因應永續發展目標而來,所有的環境相關政策都必須對準2008年起對於永續發展所擬定之策略,<能源效率指令2012/27/EU>含括三個20%目標: 在溫室氣體排放、再生能源發展、降低石化燃料三個面向達標,這不僅只有歐盟委員會訂出規章(Regulations)或指令(Directives),必須回到國家層次與市政層次共同制定規範與施政方針,創新的城市治理來自理念相符,也需要各市政機構跨部門溝通順暢,以達成整合,光有歐盟層級的政策是行不通的,市政層次肩負承上啟下,代表的則是環境政策的執行力與創意。

 

(3) 監管機制整合需求

      在我們看來,歐洲似乎在各項消費性商品、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的管制上都比其他地區嚴格,但是這背後有許多跨國監管機制整合的努力,特別是海關扮演重要角色,歐洲許多國家加入邊境合作,提供預警資訊的來源(RAPEX-Rapid Alert System for non-food consumer producs),一但發現問題商品,會透過交換與發佈機制,通知到各成員國代表處,提供主管機關決策參考,主管機關可下令做下架回收或貼上警示標籤的管制動作,另外歐盟執行委員會與成員國均負擔向大眾揭露產品風險之義務。監管機制單一化,不但削減了歐盟內部自由貿易貨物流通的障礙,也大幅降低管制成本與風險,同時對歐盟單一市場內的商品安全性做預防性管制也相對容易。單一監管機制在預防環境問題的輸入與擴散上,具有良好的保護效果。

 

法令與政策的管制面

 

      EFSA(European Food and Safety Authority)是指歐洲食品安全局,地點在義大利,為一個超國家的管制機構,成立於2002年,我們以歐洲對於GMO基改食品安全的管制為例,來學習如何管理新科技風險。

 

      想像一個超國家地區,占地面積4,325,000 平方公里,在科學證據、專家建議與風險評估的三角架構下,如何平衡而產生一系列適合二十多個國家,說二十幾種不同語言而能有效的保障公眾食品安全的政策? -- 或許從嚴管制是個好方法,較落後國家的跟隨先進國家,脆弱度高的國家學習脆弱度較低者。或許這樣形成的管制措施會變成較少彈性,而且會員國之間的角力不斷,但是在歐洲人的傳統上與文化上,因為社會主義的歷史,他們比美國不喜歡無干涉主義,以主導國德國來說,德國人做事較為嚴謹一板一眼,因此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常能在歐盟的規範裏頭發現,他們不太喜歡亡羊補牢,因此通常發現問題會從源頭進行追蹤並管制,而且透過管制從嚴,歐洲能夠形塑綠色貿易壁壘,除了保障區域內廠商的生存空間,也能對食品安全進行較好的控管。

 

      美國、加拿大、阿根廷在2003年共同向WTO投訴歐盟基改作物的管制措施,包括暫停與延遲核准、多國禁止基改產品進口與銷售、法規中要求過多或不必要資訊、未給予相同待遇等13項,投訴理由是歐盟是樹立貿易障礙,違反WTO協定。歐盟防禦的理由則是基於科學根據與預防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提出對生物安全性的疑慮,包括疾病入侵、強勢種入侵的風險評估等,而WTO的僅針對歐盟的程序延遲部分作出成立的仲裁結果,且並未提出需要補償的要求。

 

      從這個事件我們可以發現,美國在GMO產品上對於政策遊說是失效狀態。 Kristen (2005) 一文中提到跨國生技公司組成高級顧問團,成立歐洲生物產業聯合會(EropaBio),也說服歐洲方面成立協調委員會,呼籲能解除管制無效。我們可以看出,一項新科技所帶來的影響,在美國資本主義掛帥、商業利益主要考量之下,健康安全與環境風險是處於次要考慮,反之,歐洲人對此項新科技所抱持的觀點,除了民眾觀感不佳,對生技公司不信任, EFSA這個超國家機構也擔負起為歐洲地區安全把關的責任,成為一個主要的風險評估管理機構,各國政府通常同意並採納他們的評估意見,認為在新舊科學證據無法達成共識的狀況下,預防概念仍然應該為決策思考的核心,不確定性可以解釋為現有知識不足,對未知的安全性做預先防範,預防概念可區分為狹義與廣義稍有不同。另外在法規訂定的趨勢上,舉證責任移轉到私人企業,該企業必須先證明所使用新科技生產的食品安全性無虞才可進行販售,廣義而言,替代方案的搜尋、促進社會對話等也都納入行動範圍 (Kristen,2005)

 

      在政治領域談論,風險通常是個政治問題,而非科學問題。歐盟在環境政策工具的選擇上,當然不是一味的遵循管制傳統手法,也有使用經濟或市場導向工具來試圖減少非永續性的消費,例如提升能源效率、收取碳稅、押金補貼等,以及鼓勵廠商自願性質的進行友善環境產品生產,例如環保標章最早也是從德國開始發起。政策管制加上預防性原則最大的好處,或許在於能促進整體社會的對話,不只專家與科學證據的討論,還包括企業與利益團體,社會大眾心理與文化層面,法永遠立不完,他們認為資訊能越公開透明,討論越廣泛,對於風險的了解程度會較高,不確定性相對也能降低,不只有針對GMO這種風險科技產品,歐洲人對於成立國家公園,也可能會找附近居民來一起做風險評估,可知文化的作用或許佔很重要的因素。   

 

新措施與重新設計

 

      我們可以從歐盟的環境治理中獲得幾項關於環境政策擬定的學習與啟發:

(1)重新定義不良影響

      若在公眾健康的領域,所謂不良影響經常是個人化的、直接暴露的才容易被考量或納入規範,環境標準的訂定除了參考國外標準,也需要本土的研究資料做修正。環境因素與新科技風險通常難被納入考慮,因為很難研究清楚,要釐清必須花費時間與昂貴的成本做大規模的流行性研究與健康影響評估,完成研究後也不一定支持影響性。以雲林麥寮六輕設廠後的案例而言,對環境風險的評估學界與企業各執一詞,政治人物的優先考慮在執政績效,管不到也無法處理未來二三十年後的不良影響,因為投入看不到選票,所以公眾利益就成為被犧牲的一環。從歐盟的預防性原則裡,我們可以看到對於所謂基改食品,歐洲人對不良影響的定義是廣泛的,不只人類健康,環境健康與多樣性破壞的可能也都被納入考慮,所以我們看到歐盟管制從嚴只是個結果論,程序論上不良影響的定義可能來自於多重的價值判斷不同所產生的制度。新一代的國會與議會,對於食品安全能否從嚴把關? 對於環境影響能否投入調查? 過去在這些面向的不足,我們應該從歷史上的災難學習到如何增進人類與地球,甚至非人類的共存與共榮。

 

(2)重新定義風險

      一般公眾經常對於某些議題的不確定性或風險是沒有感覺的,除非經過政府的教育或提醒。而專家對於風險的評估常基於許多假設與模型,而這些理論模式本身也蘊含不確定性,所以可見得一個國家或區域,要居住在這裡的人共同定義相同的風險認知有絕對的困難。過去的政策決定,採用的通常是專家及科學家們對風險的認知,從歐盟經驗我們觀察到,專家對風險的定義可能是狹隘的,也缺乏廣泛的社會變數,外行者則認為風險位在支持者與法規制定者的可靠性與可信性上(Renn, 1983; Audrey M, 1999)。那麼該如何重新定義風險? -- 或許是風險發生後所造成之各種損失如何做社會分配的問題。一個進步的社會需要有對已知風險的管制措施,也需要處理公平的補償機制。

 

(3)重新設計專家諮詢制度

      專家有時會在非正確的問題上停留,公眾參與能避免遺漏重要議題或面向,必且聚焦討論在以公眾利益為出發點的問題上,而非少數菁英者、政務官或議會利益團體所遊說的問題上,提升審議式民主的重要性在歐洲事實上也掀起一股風潮,從英國狂牛症爆發的整體歐洲恐慌與危機,到歐洲議會科技評估(EPTA)網絡及明日歐洲等公民審議運動,此類公民審議結果能提供立法機構參考,但不一定具備執政者必須採納的強制力。

 

參考文獻:

  1. Armour, Audrey M. 1999. Risk Assessment in Environmental Policymaking. Policy Studies Review, 12(3 /4): 178-196.

  2. Connelly, James, et al. 2012. European Union and Environmental Integration. Poli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3rd ed. Chap. 9. New York: Routledge.

  3. European Union Regulation of Agri-Biotechnology: Precautionary Links Between Science, Expertise and Policy.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32(4): 261-276

  4. Rosendal, G. Kristen. 2005. Governing GMOs in the EU: A Deviant Case of Environmental Policy-making? Global Environment Politics, 5(1): 82-104

  5. 江惠櫻(2010)。台灣環保標章政策演進與執行之探討-政策學習觀點。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台北市。

  6. 林子倫(2010)。全球氣候政治與歐盟角色初探--歐盟為何扮演領導之角色。應用倫理評論,第48期,頁71-84。

  7. 林子倫(2013)。歐洲審議民主的機制發展與實踐經驗之探討。歐洲聯盟的公共治理--政策與案例分析。臺灣大學,頁62-102。

  8. 張心怡(2011)。從歐洲憲法條約到里斯本條約:歐洲整合進程的回顧與展望。歐洲國際評論,第七期,頁65-98。

  9. 顏慧欣、李淳(2011)(歐盟消費性商品安全監管機制之探討。貿易政策論叢,第15期,頁29-75。

  10. 歐洲食品安全局官網:www.efsa.europa.eu

  1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官網: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1403

文章標籤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年發生在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的油井爆炸事件,每天漏3.8億升原油,持續洩出期間長達87天,算是歷史上第五大的海洋環境汙染。無論花再多時間、多少人力,有多少新的油汙清除方法與技術,這片海域基本上是從急性的傷害走向緩慢的死亡。

 

從這樣的事件中我們能學習到些什麼?

 

      根據海事組織的資料,海洋油品外溢船舶意外佔27%,其他原因包括船隻缺乏維護、海洋開發、來自陸地的汙染等,只要有船隻航行與探鑽油源的活動持續進行,漏油事故都是預防勝於治療。從生態環境的角度,海水是有垂直分層與橫向擴散的特性,因此大規模的事件影響所及均非單一國家,而有跨區域跟跨國的問題。美、英、加、中、歐洲許多專家均齊商因應與處理之道,初期處理的方法包括裂縫的防堵與防止再次爆炸,油汙的特性48小時內會與海水進行混合作用,乳化產生油珠,擴散到各個深度,不是只有一層浮油浮在海洋表面,再加上鑽油井是在深海1500~2000公尺深,且該處為墨西哥洋流流經之處,流速150km/day,因此專家預估汙染10日內會到佛羅里達礁島群,沿著海岸線數周以後可能會到達北卡羅萊納州。附近海域的溶氧是急遽下降,需要處理的也不只有海水,汙染海水所及之沿岸,不管是礁石、溼地、泥灘、沙灘、樹林,均有各類不同的處理困難之處,而潮間帶更是生態相豐度與多樣性相當高的地方,可想而知各國政府一定不會讓外界或新聞媒體得知實際上的生態影響有多大及多深遠。

 

該事件的緊急應變,BP公司的緊急應變過程如下:

  1. 第一周: 設法止漏。BP一開始用的鋼筋水泥罩方法是失敗的,也想過用大型固體垃圾來圍堵,後來考慮必須直接到海底切斷油管並封管(派出機械作業),且此方案風險極高,可能切斷後還會繼續漏出20%。

  2. 1~2個月:
    1) 除油船鯨魚號(A Whale)抵達,這是一艘溢油回收船,抽取海水進行油水分離,每日處理量約50萬桶海水,如果是小規模的郵貨輪漏油,溢油回收處理效率會較佳,但本次事件規模過大,因此無功而返。
    2) 製造1600公尺吸油管,約能減少兩成外漏。
    3) 設置兩座減壓井,可能會因為工程因素或海象因素而延遲。

  3. 後續處理: 物理性的海面攔阻防止漂流、大量噴灑化油劑(或凝油劑)-BY3

  4. 保護敏感資源: 路易斯安那州議員要求立即投入10億美元以保護濕地及野生動物

 

     事實上,許多的漏油事件,肇事的船公司及政府有時候會用以拖代變,因為海上浮油大約有三成會蒸發逸散到空氣中,各式的處理方法都有副作用,燃燒法會釋出許多有毒氣體,噴灑除油劑或凝油劑則可能影響人體健康之外,也會造成二次的生態汙染,因為有些是生物(細菌或真菌)製劑,有可能對生物具有急性毒性或遺傳毒性保護。鄰近的敏感物種及保護區域應該是列為首要被關注的對象,環保署報告中提到紅樹林沼澤地、珊瑚礁、河川出海口、發電廠、海水淡化廠、碼頭、海水養殖魚場等。通常此類事件一發生,所有的焦點及資源會被緊急分配在發生地點,但是當洩漏止住或控制後,不要忽略鄰近但是可能在數周或數月後受影響的區域,應該採取適當的防堵或預防措施,以防止災害擴大。

 

     凝油劑的作用是讓油的面積縮小、厚度增加,以方便抽取; 散油劑則反之,讓鳥類及魚類能盡量減少沾附。另外有查詢到一篇論文,評估10種凝油劑的生物毒性,使用的評估方法有兩種,一是螢光細菌法(Luminescence bacteria test, LBT),接種了發螢光基因的菌株,海水中的毒物會抑制及呼吸作用,其螢光發光強度抑制率與毒性大小成正比的線性關係; 另外可使用不同人工製造的菌株測試遺傳毒性,若具有遺傳毒性,造成生物的DNA損傷,某些蛋白表現會增加,螢光發光強度也會跟著增加。另外一種方法是直接使用海洋生物進行測試,模式生物選取的是海水青(魚將)。該篇論文評估10種不同國家生產製造的凝油劑,但是中國生產的兩種在毒性測試是具有急性毒性的,其他8種(美國4種、加拿大1種、奧地利1種)則無。因此凝油劑的選用也不能只考量價格,必須有實驗報告作為佐證,也就是產品供應者本身須先能證明該產品無二次毒害人體及生物之可能,以及證明對環境無長期之負面影響,政府才應考慮採用。因此政府在規範及控制上,應該像食藥署管理醫藥醫材類,訂定除油劑或凝油劑類產品實驗計畫核定標準,細節可待後續研究。

 

參考資料:

1. The Gulf of Mexico Is Still Dying: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Proliferate Due To Polluted And Poisoned ‘Bioterrain’ 原文連結

2. 墨西哥灣暖流 原文連結

3. 100年度環保署出國(加拿大)考察報告 原文連結

4. 文小龍等, “10種凝油劑的生物毒性評價”, 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15.21(5):798-804

 

文章標籤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走在城市 呼吸在野地

從校門口出發,我們一路前行。沿著環河、大度路,往淡金方向,雖然昨天下午下了一場非常大的豪雨,但是今天一定是豔陽高照的好天氣。我們要前往的目的地,並不偏僻,那裏應該很熱鬧,群蟹亂舞。我回來果然臉與手臂黑了一圈,不怎麼累。

 

因為都市交通很方便,騎腳踏車、坐公車、開車,慢慢的,都市人忘了如何走路。我喜歡走路,可以走很久,從大安森林公園走回公館,也曾經從公館走到行天宮。一邊走路,街道兩旁的流轉速度跟坐車不同,在車上,常常一轉眼,都還來不及看清楚。走路的時候,會聽見許多動物的聲音,會看見腳下路旁,花開花謝了,下完雨容易遇見一隻蚯蚓、蝸牛、蟾蜍,或者跟路邊散步的汪汪玩耍。

 

在都市,如何能營造走路的時候,能跟在野外一樣?

 

一邊走 有花香

一邊走 聽鳥鳴

走著走著 遇見許久不見的 羊

走累了  大樹給你倚靠  石頭可以坐著休憩

13151435_10209613942564341_5072269665476444890_n.jpg13133375_10209592435786685_5070672924351298265_n.jpg13091959_10209536232661642_8343415050435630394_n.jpg

 

 

那裏有一頭大象 幾隻羊

 

這些年,台灣出現了戶外大型公共藝術的風潮。不管是圍牆或是堤防,都能看到各式的繪畫或雕塑。老梅藻礁,讓我想起了這些公共藝術,大自然是雕琢的工匠,忘了帶水彩,就讓藻類攀上,深的淺的綠,映成一片,與砂礫的黃,海浪的靛與白,天空藍,陽光的金黃,相互輝映。

 

仔細瞧瞧,還真的很像來了一頭大象,後頭跟著一群羊正在品頭論足。

 

藻礁海岸是台灣八景之一。植物造礁,不像珊瑚那樣婀娜多姿,生長在沙灘上,安靜的美麗。台灣目前最大區域的藻礁群在桃園,已經被劃定為保護區,進入參觀必須申請核准,石門北海岸這塊,是少數遊客能進入近距離接觸與拍攝藻礁的海岸,但是很可惜,有一些遊客會在石頭上踩踏,或者撿拾沙灘上的石塊,如果你撿走貝殼,等於撿走招潮蟹的家,你留下垃圾,等於讓招潮蟹住進了垃圾場。生態旅遊需要累積一種文化,用眼睛看,不動手,用鏡頭留下美好。


藻礁景觀也屬於多孔隙的自然岩石,經過海浪與潮汐的拍打沖刷,海流必須有特定的方向與流速,而其呈現的特色,會有許多小石塊埋在藻礁塊上面,這片區域供給許多海洋生物在漲潮時暫時休息躲藏的場所,這樣特殊的地形,也具有天然抗浪的功能,形成的原因則尚待進一步研究。

生物多樣性降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棲地的破壞或消失,佔很高的比例,另外人為因素如環境汙染、因為開發造成的干擾,外來種入侵天敵消失,長期的氣候變遷等。劃設保護區,不僅只有保留珍貴的自然景觀,而是維護天然棲地,讓生物多樣性能夠延續。

 

其中一個插曲,就是我們經過「德翔台北」漏油事件的現場,一下車,空氣中就瀰漫一股很難聞的味道。走靠近海岸的灘地,石塊全是黑色的,海面的顏色也變了,還有一些紅紅的不明物體。很快地,清除油汙的工人過來請我們離開不要拍攝。不禁擔心起八里台北港的開發,將來我們還需要損失多少海洋生態環境而難以彌補,已知的風險需要及早規範與制定預防措施(precautions),2010年美國開始討論”漏油預防法案”,主要是針對石油油井開採的防漏與圍堵,同理,商船公司對於任何的擱淺與漏油事件發生的機率,都應提出風險管理措施,若船隻沒有安裝堵漏油的裝置、技術或措施,我們能否禁止該類商船在北海岸航行,以保護海洋資源,避免勞民傷財。

 

每行走到海邊,總讓人想起張雨生。從不同角度看大海,在高空跟在沙灘擁有不同的風景。

你坐過拖曳傘嗎? 拖曳傘上看見的海面是一片360度的遼闊。沙灘的海,經常弄濕衣裳。破碎的浪花,詩人易感後浪推前浪,也罷,並沒有人在海裡,我們都在陸地上。

IMG_0783.JPG

IMG_0758.JPG

小白鶴沒騙人--遊清水濕地

我們這隻小嬌客來金山作客超過一年,由於是保育類生物,引起新聞媒體及愛鳥人士的非常關注。它為我們帶來了改變的機會,讓農民因為愛,可以減少農藥與殺草劑的使用,改回友善耕作的農法。

 

鳥類的遷徙,對人類而言是奇蹟,牠們不需要加油,張開翅膀,能夠飛行5000公里,濕地提供了沿途的落腳處,這裡很開闊。

 

這裡其實從台北坐公車可達,每逢假日會有許多人在此地賞鳥,我們是星期五下午,遊客不多,附近不少蓮田,水圳裡隨處可見螃蟹,同學撈了一隻上來,看起來不很健康,行走歪斜。騙人的不是白鶴,我們還遇見一隻美國螯蝦,老師叫眼明手快的男同學,跳進田裡抓,牠為我們表演吊老師的皮夾,理應獲得如雷的掌聲,但是下場卻是差點被同學給踩死,只因為他在這片溼地裡沒有天敵而且被認為是外來種。

DSC_4044_1.jpg

 

能不能讓美國螯蝦也有一方水田可以棲息?


我們對於一塊農田濕地的經營管理,設定的主要目標通常考慮稻作或經濟作物產量、灌溉水資源管理、汙染物控制,次目標才會考慮景觀、環境教育、生態系統或者棲地維護。談到糧食危機,沒有人會不同意農田的重要性,但實務上的農地狀態卻是看天吃飯,勞動力老化、汙染(使用過量的農藥肥料殺草劑)、工業污染(廢水重金屬)、政策休耕(缺水,開放自由貿易輸入農產品),因為聯合國預測,未來十年農業工程師這種職業會消失,那請問要讓AI機器人種田嗎? 若是我們願意將目標修正為,兼顧農業生產與生態,目標導引作為,那行動方針就會產生改變。

 

生命價值與經濟價值的輕重,一般常人會是隨著時間改變的過程。國小以前,因為尚未了解世界的運作模式,所以看重生命價值超過經濟性是很正常的,一隻狗死去了,會非常難過。當年紀越來越大,很多人會發現自己不再為了狗死去而傷心,反而會因為丈夫或妻子花上大把的銀子而生氣。所以想要永遠年輕,或許是需要用小孩子的眼光看待事物,不一定是某些價值選項必須出現或消失,而是許多人都忘了曾經年經的感覺。

 

當一隻蟾蜍死在舟山路的馬路上,很多人視而不見,我不確定這隻是不是我帶去上課的那隻,我在農藝系稻田的水溝裡撿到牠,帶牠去上課上完課,把牠放到瑠公圳,隔天又看到一隻出現在總圖往舟山路的人行道上,一跳跳進花圃裡,然後隔沒兩天在舟山路公館國小旁看見死去的,因為一個星期內在舟山路看見三次蟾蜍,也蠻怪異的,難道最近蟾蜍滿地跳?

 

大自然給予人的意義,或許在於減少罣礙。

 

IMG_0829.JPGDSC_4051.jpg

IMG_0830.JPG

23709_1393727882184_8096465_n.jpg

文章標籤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fuyang.sow.tw/# 

 

一群人浩浩蕩蕩騎著腳踏車,抵達富陽自然生態公園,門口第一站---廁所,我就遇到了非常開心的青蛙老師,還有牠的食物。起身馬上按下手機快門,瞧這隻小昆蟲,像不像一片切開的火龍果呢? 青蛙老師其實在我的身後默默地用水汪汪的大眼睛望著我~~~~前方的那片,火龍果(應該沒有被牠看光光吧)。

 

DSC_2978.jpg

DSC_2981.jpg

 

 

這座自然生態公園,曾經是1950年代的四四兵工廠,入口處的社區一看就能知道這是個眷村”慈仁八村”的後花園。果不其然,導遊老師說附近居民常到公園裡面運動跟活動,因此曾經有設置兩座羽球場(不過我實在看不出來哪裡有羽球場的痕跡),在羊腸小徑兩旁種花的也大有人在,放生動物更是屢見不鮮,尤其是美國螯蝦與斑腿樹蛙,已經嚴重影響到台北樹蛙的棲地生態。我聽得搖頭晃腦,不過想不通的地方是,公園明明是公眾的自然資產,怎麼有人會想到在裡面泥土地上面「鋪地毯」呢? 該片地毯竟然已經放到無法清除,上面長草了----這學期在政治系上環境政策,除了也講寂靜的春天之外,開宗明義就說明「公有地悲劇」--一大片公有草地,牧人均以自身最大利益考量進行放牧行為,最後整片草地是會消耗殆盡無從保留,從歷史跨越現代,國外走到國內,民眾對於環境的認知,還是有不少人停留在公園的功能是泡茶、聊天、交友,如果公園還有點梯度,就增加晨起健走爬山,然後下山順手帶點花朵回家。有反面教材,當然也就有希望維護自然生態的公民們---例如我們的老師與導遊

 

     這座公園面積3.8公頃,我們短短一個半小時的步行,只逛了很小一部分,主要是認識樹蛙的棲地,然後看有沒有蛙類出沒。然而,只聞樓梯響,不見蛙出來。這裡也是一個唯一進行植物族群自然演替實驗的場域,1988年彈藥庫搬遷,之後附近居民附加許多人工設施,後來的三十年,從恢復草地開始,完整記錄了台北地區一塊裸地如何演化成為茂密的複層植物林相覆。既然這裡是樹蛙的棲地,不可少的東西就屬姑婆芋了,我想熊本大地震過後,龍貓應該會很想搬來這裡住。不曉得有沒有人研究過姑婆芋在此地的覆蓋面積與垂直高度分布,竟然有比我手掌大這麼多的葉片(照片如下),這葉子看起來很像菜市場賣魚的墊在漁獲下面那片葉子吧? 對的,就是它! 所以被摘回家也是家常便飯。

 

       這裡也有發現我們平常吃的山芋,只是地點在濕地水邊,我上週還在哪裡看到山芋呢? ----台北市政府旁邊的可食地景示範菜園。照片(上左)裡拍到明顯的水珠停留在葉面,山芋的莖約在葉面1/3處,姑婆芋(上右)葉片則是兩面葉脈均突起,心型分岔較深,莖直接與分岔點連接,這是兩者區分的特徵。老師問我綠色下垂像葉子但突起的東西是啥? 答案是天南星科的佛焰花苞啦。蛙類還喜歡月桃(下左),螢火蟲則喜歡野薑花,這兩種植物若不開花遠看還有些神似,葉片長型,可拿來包粽包粿,對蛙類是利於提供藏身的地方,青蛙白天都很膽小,夜間才出沒,鳴叫聲非常多樣,有些聽起來像狗在汪汪叫--貢德氏赤蛙

 

DSC_0035.jpg

DSC_0039.jpg

DSC_0048.jpg

DSC_0054.jpg

DSC_0064.jpg

 

      往上走去遇到溪澗,昨天剛下完一場大雨,草地積水約3-5cm。這裡有兩塊不同的人造濕地,主要作為青蛙的棲息地,我們觀察到許多斑腿蛙的卵泡,都位在較下方有滿江紅布滿池面的池子裡,透明度較差,但這池水深較深,外緣曲線變化較多,挺水性植物比例較高。上方那池明顯透明度較高,可以看見池底的黏土,也可以看見天空的淺藍色反射,但只發現一顆卵泡,再往上方的草叢傳來不少蛙鳴,顯然可愛的小青蛙跳到比較遠的池塘進行交配與產卵。一直有個疑問,青蛙的皮膚是否對有機酸(姑婆芋的汁液)具有耐受性? 蛙類對水質中的氯敏感,也不適於生活於低溶氧環境,姑婆芋的根莖葉等對人類有毒性(過敏),但蛙類卻適應良好。

 

 

自然生態公園是一個都市裏面不可或缺的綠地,除了生態功能之外,老師也講過英國的Kew Garden是城市保留大自然與充滿各式各樣植物的典範,作為植物的種源庫。很可惜尚未有機會造訪Kew Garden我看有人在裡面拍到孔雀(?),不曉得是否人工圈養的

 

      一座自然生態公園應該建造成何種模樣?

 

      像美國中央公園的單純 與歷史的洪流比鄰而居

 

      像倫敦植物園的多彩多姿  心靈的閒暇 生活悠然自得

 

      像東京的明治神宮  十萬顆樹 充滿櫻花飄落與四季變換

 

      像北歐神話故事  保留億萬原始與清新 親近自然卻不過度汲取

 

       或許不只有台灣,綠地竟然會老是與軍事扯上關係,也只有台灣,喜歡把生態搞得好像充滿利益糾葛。土地要不要釋出,能不能開發,財團虎視眈眈,中研院也湊熱鬧擠進一角,可憐的是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們,家沒了,要把它們趕到哪裡去呢?損失的是全體的公民,經濟上獲得一筆帳面價值,損失的機會成本難以計量,人都想要居者有其地,可是生活在都市裡的人們從來不記得,對四十億年的地球,我們都應該只有使用權,環境道德上應該維護其該有的狀態,過度的耗損必須恢復。這一點,許多原住民卻似乎比城市裡的人們去傳承這樣的觀念

 

       柯市府在許多政策上,推動使用者付費,卻引起民眾反彈(?),這更讓我無法理解。為了防火災難救援巷弄淨空難道是不對的事?停車收費難道不是天經地義? 我的觀念自然公園其實也應該收費,基本的清潔費用,還有人員的維護管理,都不需要用到艱澀的經濟學分析,因為光少數附近居民在裡面大興土木,其未來復原的花費成本難道要市政府編預算,由全體市民來負擔,不合理的現象充斥。當然如果是環境政策重點會落到如果要收費或收稅,那費率如何計算,這不在這門課討論範圍,我們觀察物種,了解與環境的關聯,也從各種不同學科的角度去理解與建構系統的樣貌,有時候覺得這個領域很像命理師,不僅看地理風水,也看透過去與未來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ustainability and the Market: A Typology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Jacobs, Michael 1995)

環境經濟學在回答有四個重要的問題

(1) 社會應選擇何種程度(level)的環境保護?--道德與價值選擇

(2) 如何設定環境保護的目標與程度(level)?

(3) 如何達成該目標?

(4) 如何平衡成本與利益? 如何分配到各個不同的族群? (distribution)

 

環境經濟有四種類型

  1. 傳統法(Traditional Approach)

  2. 新古典經濟學派 (The Neoclassical School)

  3. 產權學派 (The Property Rights School)

  4. 環境民主學派 (The Environmental Democracy School)

 

傳統法

新古典

產權

環境民主

 

道德

健康溫和

合理成本

無論如何以CBA為考量

Market bargain

(討價還價)

永續性

 

目標

由政府進行決策

-CBA分析

(社會成本利益分析)

-供需曲線

由Market bargain決定

透過公眾討論進行政府決策

 

工具

法規

-總量交易

-稅/費/補貼

私有化

-法規

-財務誘因

-公共支出

 

分配

   

不相關

Equitable

公平

 

永續性

  1. 自然資本應該隨時間維持一定的存量--跨世代公平性

  2. 無論"真實的市場"或"假設的市場"都無法提供永續性

  3. 衝突的來源
    -- 現在世代傾向"折現未來"
    -- 環境正義:  程序論(建立在道德/權利之上)) vs. 目的-結果論     *屬於倫理學範疇

 

本篇主要在說明環境經濟學不同學派的論點,傳統上的由政府設計法規來決定社會的環境保護程度,因為傳統經濟學認為環境具有公共財的性質,如果要排除他人來使用這個環境,因為沒有產權是無理的。另外一方面,所有人也沒有任何誘因對其付出使用或維護成本,反正有人維護就可以,其他人可以搭便車,因此公共環境很常髒亂不堪,經濟學因此提倡政府應該介入干預,以維護某種程度的環境品質。另外主張市場的經濟學者,由整體的社會成本利益分析與供需曲線,試圖透過公共財私有化產生一個市場,這樣的機制能改變經濟學所假設的理性人的行為,提供提高環境品質的誘因,能夠去設定環境目標,並且提供政策工具,然而卻很難達成分配的公平性,以及跨世代的永續性,也就是在環境保護這個議題上,透過市場化並不具備永續的可能,無論是"真實的市場"或"假設的市場"。環境"市場"這個字眼仍與一般商品(如食品,日用品)市場有所差異及分別,容易產生誤解。


那麼衝突的來源可能是世代傾向"折現未來",跟未來的人先借使用與排放汙染的權利,但到了未來卻變成無法恢復原狀的狀態,所以審議式環境民主學派出現,倡導各種重大的環境決策都需要透過全民的討論,以共同決定所有人希望達成何種環境的品質水準,以及如何去達成,這樣的方式對分配也很難達到絕對公平,但是至少許多不同的聲音均能有所倡議,在這樣的討論背景下政府再進行干預,會較具有程序上的正當性(相對於只看目的與結果的有效與否),這也是當今台灣社會在各項環境議題上對立與衝突的原因,兩大不同年齡世代對於道德與價值的選擇,加大了這些矛盾的現象。

 

Free market environmentalism - Friend or foe?  (Eckersley, Robyn 2006)

 

這篇開頭羅列了六個實際的產權私有化案例,包括非洲象牙盜獵問題, 紐西蘭的漁業限釣(總量管制+ITQ), 格陵蘭重工業汙染議題, 澳洲天然林地伐木授權, 澳洲某個國家公園附近允許採礦。以上案例相同點在於,政府採用FME(free market environmentalism)經濟學者的建議,推動自然資本的產權化,透過總量管制及可於市場交易的限額,來達成自然資源保護及汙染排放控制的目標。

 

FME學派在1991年提出了許多倡議,雖然FME經濟學者認為,應該考量三個廣泛的目標,(1)經濟效率 (2)社會公平 (3)生態永續,其認為自由市場環境主義能協助找到一個理想的"國內的環境政策”定位,但對跨國範圍或者dirty trade,過於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以及非人類物種無法提供商業價值者,仍然是此種理論的限制,特別在提到生物多樣性與關鍵的瀕危物種,對生態中心主義者而言,將自然公共資產改造成大宗商品(commodity)是不被允許的。FME在以技術為中心 vs. 以生態為中心的光譜上,是遠離生態中心的,另外作者也提到FME與market-based instruments是有所區別,後者例如課徵稅費或罰金, 押金退款系統, 財務協助, 補貼(subsidies)等,是提供經濟誘因來試圖改變(抑制或鼓勵)某些行為。

 

問題:

非洲的盜獵問題(不只象牙)即使當地政府進行政策干預,也很難遏止dirty trade的商業交易行為,特別是銷售到中國大陸,另外有些國家透過狩獵許可證的發放,吸引高額的競獵資金,等於將該國的自然資源競價銷售給西方國家,尤其美國人,該類新聞曾經引起不小的撻伐。因此貧窮國家是否應該先解決貧窮的問題,而非在當地宣揚保育的重要性? 經濟政策工具在貧窮國家既然不適用,那應該如何解決當地因為貧窮所引起的自然資源快速削減?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png

淡水的紅樹林於民國75年(1986)劃定為自然保留區 面積共有76.41公頃

位於淡水河口約三分之二處 屬於淡鹹水交界區域的感潮河段 

平均而言 淡水河流的鹽度約 0.1-0.2‰ , 海水的鹽度約35‰ 

紅樹林喜歡的生存環境 溫度不能太高 鹽度大約1‰左右 也不能過高

河口泥灘地屬於厭氧環境 因此紅樹林的植物必須是耐鹽 耐寒 也能適應缺氧環境的物種

淡水的紅樹林樹種--水筆仔( Kandelia obovata ) 一種特殊的胎生植物

 

水筆仔的胎生苗

DSC_2870.jpg

 

潮汐溝(tidal creek)與潮間池(tidal pond)

感潮河段因為海洋的潮汐影響 水位會有經常性的上升與下降

當海水上升潮汐進入紅樹林區 退潮時留下的水便會積留在低窪的地形區

帶狀的稱為潮汐溝 呈現池塘狀者稱為潮間池

潮汐溝與潮間池必須維持一定的水深 才能提供灘地動物作為棲地 並且維持紅樹林區良好的品質

若有淤積管理單位也必須定期去做梳理 以預防陸域化

雖然一個正常的生態系統都會有隨著時間產生演替的現象 然而

當陸生植物進入到濕地系統 表示該區的氣候或水文條件已經產生顯著的改變 

而有生態退化(degradation)的現象 不利原有物種的生存 嚴重者會喪失該地區的生態功能

DSC_2880.jpg

 

落葉水筆仔

可惜這天或許天冷 一波寒流來最冷的一天 招潮蟹與彈塗魚都並未現身 

我們從紅樹林站一直漫步走到淡水站 沿途老師細細的解說

你會心情不好才跑來看紅樹林嗎?

--- 或許最好的原因 是水筆仔若被蟲咬了一口後 葉子就翩然落下

然後繼續悠然長出它的新葉與新苗 而成為單位面積葉密度最高的植物林

泥地上隨處可見的是 水筆仔苗 落葉 與螃蟹打的洞

顯而易見的 這是屬於河口的獨特生態系統 人類在該處的活動 經常成為一種干擾

若來此遊玩 可以跟招潮蟹訴說你的哀愁 讓他們把你倒的心情垃圾一起拖進洞裡

然後隨時間發酵 變成外海不遠處 珊瑚礁群的養分

DSC_2852.jpg    DSC_2905.jpg

紅樹林也需要管理

不同的溼地型態 有不同的管理方式

存在mangrove 與tidal salt marsh

不同的季節性與具有週期性的環境變化 影響該片紅樹林系統的生態功能健康或衰退

大尺度的氣候變遷因素 也對該片紅樹林造成長期而緩慢變化的主因

海岸的地形需要做較為確的測量 測量方式可以人為方式或遙測製作地形圖

水文,物理,化學,地質條件的模式建立與評估 : 氣候因子 海水量進出 汙水量進出 流速 鹽分 磷 土壤特性 

紅樹林生態系的生物種需要進行物種數量與種類的調查與長期監測

-紅樹林: 面積 高度 密度 年齡 

-底棲生物: 台灣特有種(台灣招潮蟹) 

-潮間帶: 浮游 魚 蝦 貝類

-濕地鳥類

以人類中心主義的考量 該紅樹林具有數種"實用性"功能

1. 供應 **   少量的木材與纖維 大量的落葉

2. 調節 ****  氣候(風的走向及風量影響都市的氣溫) 水質 洪泛 公共衛生 碳儲存

3. 文化 ***  教育 遊憩 精神 

4. 支持 ***  透過食物網底層的自營系統 提供異營系統的支持功能

透過一些管理措施與手段 能優化以上的實用性功能 並且使其符合永續利用的目標

因為這片紅樹林已經被劃定為自然保留區 將不會被人為轉變其土地利用方式而完全破壞它們的生態功能

但是若消極的管理維護下 仍然會有操作不佳 導致生態功能喪失的可能

若能有效而積極的思考 紅樹林的固碳能力或許尚未被許多研究進行評估與估算 30公分左右的有機層能儲存碳

Murray et al.2011 有一項研究指出 每公頃的固碳量

海岸紅樹林可以大於2000噸 河口紅樹林約1500噸 而陸上的熱帶雨林800噸

(http://www.tfrin.gov.tw/friweb/frienews/enews0090/p2.html)

 

市區汙水經淨化後的排放狀況

大台北地區的汙水會先集中到汙水處理廠 處理過後水質符合放流水標準才會進行排放

而不會到河口利用紅樹林灘地做淨化

照片中水有些混濁原因是出遊時下大雨 泥沙翻攪形成濁度 而不是廢汙水排放

DSC_2839.jpg

關鍵物種的保育

一直以來 在保育的做法上也有一些爭論

是否只需要針對單一物種進行棲地管理或復育?

或者從更廣泛的生態系統功能基礎去進行考慮?

保育生物學的起源在啟蒙運動18世紀 而到19世界末conservation這個詞才開始廣泛流行

生態中心主義 在於相信萬物均有其深層的內在價值

從保護關鍵物種(keystone)與瀕危物種開始 屬於保育的思考核心

我們運用生態工程的技術 幫助這些物種重新獲得合適的棲地與生活範圍

我們不能完全移除逆境(Stresses)

但是透過研究與調查 或許能適當的管理該物種或群落所需的區位以及部分的逆境

若以維護某地域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為目標

生態系統功能的定義能夠協助我們計算出一些稍具量化的數值

以協助衡量該項環境公共財遭受破壞或退化的程度

生態恢復或棲地創造所帶來的成果 也能透過衡量自然資本的過程

變得較容易被社會大眾所理解跟接受

 

淡水紅樹林溼地生態面臨的議題

1. 陸域化危機 (未能有效的管理與維持)

2. 淡水河口的人為開發與破壞
    八里國際港口與跨河大橋的興建案
    五股地區汙水排放問題
    淡水新市鎮造鎮計畫 

3. 氣候變遷造成的海平面上升 (大時間尺度)

4. 瀕危關鍵物種之復育(restoration)需求--台灣招潮蟹

 

環境管理整合架構(Wang, Fang, &Bowen, 2000)

該架構將所有環境問題依雙軸矩陣--環境複雜度與政治複雜度, 區分成四大類

但是此架構並未有精確的指標 依靠管理人員做問題相對性的分類

若以紅樹林為例 環境複雜度較低 政治複雜度較高 屬第三型

所對應的管理措施必須有政策制定 行政與工程的運作 也需要有衝突化解機制 

而上述幾項議題除了未來河口開發的案子一定會必須進入環評程序 造成社會衝突的機會也較大

另外三項主要運作都屬行政與工程施作的層面 以及生態數據的收集與監測

因為已劃定為自然保留區 若沒有政府失靈的前提 

定期監測與復育招潮蟹 該區紅樹林應能免除退化的各項危機

難項在於大台北地區的都市發展計畫 牽涉層面廣泛

各項生態條件具備 經常面臨的是各種價值觀念不同造成的衝突 環保團體的抗爭

許多開發造成的生態問題 不見得會在開發當下立即發生 有的效應較為緩慢或遞延

例如港口開發 或許將來影響水溫或水質 海水量的進出及流速

這學期也有在上政治系開的課 環境政治與政策

漸進改革主義與環境主義者 對於審議環境問題 比較不持激進的態度

而期望以多元民主的討論 共同決定市民的期待 表達各方的聲音

進而降低各項決策所帶來的風險

 

可愛的石頭汪

DSC_2934.jpg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魚池邊的座椅拍到的

 

不知道哪位阿公阿婆

帶著菜市場的魚到台大校園放生

餵鳥 還是要餵松鼠呀?

麻雀跟松鼠不太吃海鮮耶.....

 

DSC_0180.jpg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吃.gif

綠屋頂設計有政策上的獎勵措施, 可以節能, 降低熱島效應, 結合水循環設計, 與環境共生的生態城市為基本配備

1. 綠屋頂的結構分層

- 植栽層

- 介質層

-------------------

- 隔離過濾層 (水過泥不過, 常用不織布)

- 蓄水/排水層

- 阻根層

-------------------

- 防水層 (需做防水處理兩次; 48小時閉水檢測)

- 建築屋頂表層

 

2. 植栽的選擇

   (1) 生物多樣性: 複層結構較好, 以喬木, 灌木, 草坪, 地被組合, 再加上共生或附生植物

   (2) 適生性: 盡量選擇本地常用種

   (3) 根系: 鬚根為主, 淺根植物

   (4) 耐逆境: 抗風(不能過高), 耐旱(多肉植物), 耐高溫, 較強的再生力

   (5) 病蟲害管理: 不易有病蟲危害, 或能在不使用農藥或化學藥劑下進行良好管理

   (6) 景觀美化: 色彩配置, 季節性

   (7) 光照需求: 是否需增加額外的照明設計, 燈具需防水, 防漏電之外, 還可以光照誘蟲或滅蟲(日,夜間)

3. 介質

   (1) 土壤特性

        載重考量: 一般土壤比重約為1.3, 但薄層綠屋頂使用的介質比重約為0.8

        入滲率: 影響排水, 蒸發散, 

        保水力: 減少澆灌, 節水 

        抗暴雨: 遇到大雨顆粒不漂浮於水面, 避免土壤流失

        穩定性: 低分解性

        無汙染: 重金屬含量

        化性: 有機質含量, 陽離子交換能力高(減少施肥次數), PH值(6-8.5), 導電性(EC值<2.5 ds/m)

   (2) 厚度: 薄層介質 10~30 cm, 依植栽的種類與特性選擇土壤厚度; 土壤厚度會影響根圈的溫度;   

   (3) 種類

        砂質壤土, 泥炭土

        天然無機礦物: 磚粒, 陶石, 珍珠石, 蛭石, 發泡煉石, 保肥植生沸石等

        輕質土: 保綠人造土(polyester) + 腐植土+陶石混合

        水苔, 椰纖        

        農業廢棄物: 稻穀, 鋸木屑, 樹皮, 玉米穗軸, 高粱桿, 蔗渣, 禽畜糞 

   (4) 環保: 需使用清潔材料與無公害生產技術, 挑選本地化生產的介質, 以減少運輸造成的碳排放

 

參考資料: 屋頂綠化技術手冊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文章標籤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aseline

研究人類行為時, 經常會使用以下的實驗設計

-單一受試: A-B設計, A-B-A設計(reversal design);
 設定A為基準線, 引入處理方式後, 觀察基準線是否變動, 移除處理方式後, 觀察是否回復至基準線狀態

-多基準線設計: 同一處理方式(變因), 使用在三個以上的不同的受觀察行為(或不同情境, 或不同受試者), 所以造成有多個不同的基準線


觀察自然生態系時, 也會有相同的困擾

因為系統可能只有一個, 也就是說被觀察的對象是沒有對照組或很難找到對照組的

研究者經常只能找到某一段時期的穩定狀態資料作為基準線

甚至若將基準線定回相當久遠的年代以前(A) 而將目前當作是受到擾動後的狀態(B)

那麼如何回到基準線(A), 就是一個復育的課題


這不是要復育恐龍

如果作為一個古生態學家, 生活在現代實在是一件辛苦但是充滿趣味的事情

因為你會搞得自己很像福爾摩斯 或者 柯南

古生態學家心理想的經常是 如何重建單一時間點的生物群落 

或者恢復某個特定生態系統的功能 像是設法讓某片濕地長出百年前的本土種植物之類的問題

他們需要找線索(Clues):可能是葉片, 果實, 種子, 花粉, 昆蟲, 木材樹輪, 石筍(鍾乳石), 底泥沉積, 地質土壤, 屋瓦殘骸, 人類活動的痕跡等

需要找歷史紀錄(Record): 可能是照片, 標本, 博物誌, 書籍, 古著, 壁畫, 雕刻, 耆老, 原住民等

需要找方法跟工具(Tools): 電腦, 軟體, 生物科技(?!)....等


干擾

古生態學家所好奇的 是某個生態系統受到干擾之前的狀態 

以目前觀測所得之資料 認為這個系統已經偏離了常態或者受到了汙染,破壞 

而無法提供原來的功能或服務

通常是甚麼樣的干擾呢? 乾涸, 火燒, 物種瀕危或滅絕, 洪水淹沒, 寒害, 外來種, 人類活動....

有些人會想知道干擾之前的運作方式, 演替過程, 結構, 與高階層(環境,物種)的互動情況

以濕地復育而言, 有科學家認為後全新世(過去1萬年, Holocene)是一個適合作為基準的時間

那個時候的環境較為穩定, 用來評估生態系統的特徵變化是相當有用的 (Wanner et al. 2008)

而全新世滅絕事件- 新仙女木冰河期持續了將近1200年, 造成當時許多大型動物滅絕

最近這幾天 電視氣象台大幅報導台灣將歷經近十年來最低溫 陽明山都可能會降雪

瑞雪不一定會慶豐年....看現在這情況經濟景氣不振加上股市泡沫可能來臨

賞雪應該有助於舒緩人類的心情......

16.png 

時間的函數與解析度

Bennington(2009)提出, 古生態與新生態的差異

不同的數據原因是來自時間 而非資料性質不同 也不是缺乏數據完整性

因此Behrensmeyer and Hook (1992)提出

需要注意平均時間(time averaging) 與埋藏平均時間(taphonomic time-averaging)

已知的是 沉積物的累積速率比植物族群的轉換時間來的慢

所以植物演替的過程 在底質泥炭等地質紀錄上

某種程度是無法被記錄的非常精細

應該想像成一個可變速度的快門相機所拍的照片

就像我們在山上架相機 守候著拍下星星移動或夜景

濕地的底泥沉積就像是一個慢速快門 而快門的時間有一百年到一萬年之久

若能找到一個地質條件 1 cm 泥層厚度=10年 算是相當好的解析度

而且我們相信古代環境是來自非常有限的空間運輸 因為植物移動是困難的

河流環境例外 另外風力對花粉孢子的影響也或許應該被納入

查了一下經常使用的方法 很像股市日線, 月線, 季線, 年線

1. 時間平均法: 將一段時間內所得之資料加以平均

2. 移動平均法


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

在這個領域科學家建立了種子庫

21世紀我們已經有DNA萃取與核糖核酸定序及比對的技術

因此找到化石後 萃取DNA片段再到數據庫進行比對 能夠成功鑑定植物

我們非常有機會能了解古老的動物跟植物 是如何一起生活在這片沼地上面

這類型的研究也算是還在起步的階段


孢子(spore)與花粉(pollen)

這兩種東西耐腐蝕 植物透過孢子與花粉 轉移時空之後繼續繁衍

年代之久遠超乎我們想像 人類的凍卵技術也不過能保存數十載

花粉鑑定可以做到分類上"屬"或"種"的層級

但是這些工作相當的耗費人力

通常用來重建植披的組成

最小的規模可以小到單一植株(Sugita 1994)

花粉數據庫也已經建立


好的植物是長出來的

這樣說好了 動物滅絕了 我們ˋ似乎很難將他們重新復育回來

但是植物的可能性 充滿了更多想像

孢子跟花粉本身設計 就是在幫助植物度過艱困惡劣的環境

當溫度適合了 水文條件 能量 ...等等一併俱全

植物會再長出來

若是有一天 我們看到長滿奇花異草的沼澤 也不用太驚奇

那是古生態學家復育的成果


37.png 


參考文獻: 

1. 濕地復育的古生態透視 克里斯多福.威廉斯(Christopher J. Williams), 本篇收錄於"溼地工程與科學"(方偉達等譯,2013).






-


文章標籤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狗與貓的差別?

貓  是一種很古怪的生物 他明明是猛畜 卻被豢養在家裡

貓  手腳靈活 反應快速 跑得快跳得高 喜好打獵 但是整天呼呼大睡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我的手跟腳 經常變成毛茸茸的獵物)

我常覺得毛茸茸至少應該有六歲小孩兒的智商

貓很難訓練 但狗不是 狗是人類最忠實的好朋友 

你能遛狗 但是很難遛貓 你能成為訓犬師 但是沒聽過有人成為馴貓師

我沒有同時養過貓跟狗 不過可以想像 貓跟狗住一起 主人既無法訓犬 也不能馴貓

通常是貓住上面 狗住下面 貓不出門 狗陪主人出門去逛公園

09.png 

水往哪裡流?

老師上課問同學們:「親愛的同學, 請問你們覺得水是往哪裡流? 

是從溫度高的地方往溫度低的地方流? 抑或是亂度高的地方往亂度低的地方流? 」

學生在下我, 心裡OS: 「水當然從.... 位置高的地方往位置低的地方流阿....

牛頓不是說這個地球上到處都有重力...$%^&

從天上往地下流呀 從高山往海裡流呀 一江春水向東流 所以應該由西向東流嘛....

雖然長頸鹿美美不太喜歡土石流...

26.png

不過這也沒有這麼一定 如果在小叮噹科學園區 會從下面往上面流的耶...

阿自來水從水庫往你家裡流呀 因為政府裝了水管

從壓力高的地方往壓力低的地方流

從杯底往我嘴裡流 因為我使用吸管

從身體內往體外流 因為水喝太多...痾...

在大自然環境裡面循環的流動......」

27.png 

心裡繼續OS: 「所以白努力才會發明流體力學 想說水如果在管子裡流 流速應該會與壓力有關係 」

反正 自然呈現了非常可愛的重複出現的現象 等待擁有心靈的人類 可以在裡面穿梭

然後發覺蘊含在其中的某種道理

疆界--互動 溝通 共識?

有個管理學專家跟一隻水鴨在農田裡對談

專家若有所思的自問: 「農田裡為什麼要有水泥做的圳路? 這樣不就把生態系與周圍環境隔離起來了? 」

專家繼續自言自語的說:「水跟田需要多一點互動, 水跟旁邊的林地也需要很多的互動, 

如果能多點互動與溝通 人跟這片水田一定能產生相當的共識  然後共生共榮」

水鴨說: 「你實在太強了! 我們何不拆了那道水泥路呢? 這樣我爬上爬下就不用氣喘吁吁....

有時候還會不小心扭傷了腳........」

老實說 我比較喜歡這隻水鴨的說法

12.png 

我們經常說 跨領域 跨學科 需要更多不同領域的人來參與 來討論

我想這的確是沒有錯

再引一段濕地工程與科學(Ben A. Lepage, 2013)裡的某種論點及分類

「這些研究人員面臨相當大的挑戰與責任, 他們不僅需要充分理解過去的傳統學科 生態, 地質, 工程...等

而且也必須深入了解美學 審美 社經 政治等觀點...」

「一般常用濕地的分類方式有三種, 結構, 功能, 效用來做區分; 

結構關注這些如何出現, 靠目視來分辨swamp(林), marsh(草), bog(酸), fen(泥)

功能則強調他們能做甚麼, 如水文地貌(HGM)的分類方法; 第三種則強調對人類的實用性與果效」

「以HGM分類系統來舉例, 研究濕地所考慮的因素不僅限於邊界線內的土地

當其水源來自其他地方, 上游與季節差異,氣候等造成濕地內部流體力學, 我們應該開始問---

在何種尺度之下, 濕地的不同模式才開始具有意義, 而且有助於分類系統的建立?」

那 我們應當討論的是 需要整合出甚麼?

1. 時間與空間

2. 科學數據監測 分類 加上管理

3. 整合上述2裡頭各項中的來自世界各處的不同

4. 同中求異 異中求同

5. 整合永續的三大構面 (社會發展 環境 與 世代正義)

.....


當我們習慣分類, 就會經常忘了 抬頭環顧四週 

環境尺度比我們大 我們站在這裡 每天都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 

蘇軾曾說 寄蜉游於天地 渺蒼海之一粟 

如果搭著蘇東坡的小船 難道嗅不到一絲絲憂愁與困苦的味道?

即使在空氣動力學的催化之下 經由亂度的擴散 到了鼻腔 或許已經沒有了那種濃度


參考文獻

1. 溼地工程與科學(2013) Ben A . Lepage , 方偉達等譯 五南圖書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家是訓練有素的狗?

我們似乎經常用這句話來嘲諷以井觀天的人. 然後說這是愛因斯坦說的.

不過他確實寫過這段關於狗的話, 寫在"愛因斯坦的智慧"這本書裡面, 以下是原文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student ac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and a lively feeling for values. He must acquire a vivid sense of the beautiful and of the morally good. Otherwise he----with his specialized knowledge----more closely resembles a well-trained dog than a harmoniously developed person.

在西方哲學裡頭, 談的是全人教育. 世界最早討論教育的文獻提出者是卡爾.威特(1800年)

當時的哲學家認為 我們需要培養兒童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最終能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現代的人類, 因著時間有限 資源有限 實施分工教育

我們教學生凡事要節省時間 追求速與效 所以發展出一個分工的趨勢 而且全球皆然

然後我們的學校量產許多具有不同專業的所謂人才 這只適用於大量工業化生產的邏輯

我們將商品標準化 也將人格標準化

我們有物理系 化工系 電機系 生物系 歷史系 圖資系 中文系 英文系 農藝系 畜產系 .......族繁不及備載

然後告訴大多數的學生 未來的世界需要跨領域整合 你們不能只學一種

如果你時間效率好 請你至少學兩種 如果你很強 你可以學三種 然後再把他們整合起來

阿?! 為什麼要整合?分這麼細,到底是哪個豬頭的主意? (一定不是愛因斯坦 這我可以確定)

25.png 

他說 我們需要讓學生了解甚麼是美麗 還有道德正確  學生需要了解關於價值的美好

(這並不是說狗不是一隻美麗的狗 也不是說狗不道德)  

但是 仍然有少數的科系需要了解的遠多於該科系本身 而是特性使然

一個是歷史系 因為 他分不出來 歷史就是所有事情盤根錯節的全部紀錄

一個是環境科學 因為盤古開天以來 演化到現在 人類對於自然的認識 始終止於複雜

引用濕地工程與科學(Ben A. Lepage, 2013)裡的某段

「我們雖然有大量不同層面的濕地文獻, 但大部分文獻偏向於技術性或是針對特定讀者...

其結果就是, 傳統的學科界限造成不同的溼地設計方式, 且學科間仍非常分化, 隔離,這反過來阻礙了計畫的進步.」

觀察(Observation)

公館大學有一門課 我從來沒看過一門概論的課 

一學期只收30個學生 一年只開一次 上這個課的老師 只有一位

這位老師植物可以從聖經講到林奈  物理可以從法拉第講到文學

這門課完全沒有數學公式 沒有物理推導 沒有化學結構

那到底是要教甚麼? 要學甚麼?

14.png  

他說 他想教同學們如何能觀察大自然的美麗 然後可以變成文學的美麗

大自然給了所有動物一雙眼睛 但是只給了人類心靈 Only~

我們能觀察並不是因為我們有眼睛 

可以感覺到光線 感光細胞可以將光線轉成生理電訊號傳至大腦 

形成我們所生存的3D立體空間環境

這件事情狗也做得到 蒼蠅也可以

但是 我們能觀察是因為我們的心靈---能詮釋 也能感受 

所以我們能看到3度空間 那為什麼同學們要整天黏著2D螢幕? 

(唉...現在正在黏著2D螢幕打字中......)

23.png 



文章標籤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否存在一個比建築體更小更單純的結構,而它能構成所有建築物所必需,而又像人體的心血管循環系統一樣,做為心臟負責一個系統生存的主要驅動力量? 或者做為一顆腎臟,能成為人體最大的循環代謝中心? 器官是細胞組織起來進行生理功能的運作,不同器官則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加上流動的路徑形成系統,我想建築體如同人體,應該也能有像人體一樣生生不息的百年生命。

中國古代的五行生剋,若是仔細參照觀察自然,水生木,留住乾淨足量的水源就能良好的種植農作物,擁有大片林地與植披,木生火,鑽木可以取火,燃燒樹木就會產生能量,用來炊煮點燈,滿足人類生活需要的熱力或電力來源,火生土,有機物質燃燒之後變成灰燼,掩埋到土裡再被細菌分解,土生金,埋在土裡岩層裡有很多地層變動生產出的礦藏,金生水,一些蘊含在土裡的微量礦物質會溶解到水裡,隨著水流傳送到各式各樣的生物體。生的觀念就是一種促進循環,剋的概念是相反,抑制的作用,無論是物質循環或是生物體內循環,都可以找到對應,中醫病理藥理也講究五行,循環不通,病就來了,這跟西醫的分科治療很不相同

在許多書籍裡過去學者們提出許多設計或技術所依循的理論概要,生態工程、生物多樣性理論、系統自我設計發展、複雜系統、自然幾何學、韌性(回復力或調適能力)、生態城市等等,也含括了環境管理與環境治理的基本觀念。有時候想想,如果從一個中醫師的角度,會如何來看待環境問題,如何詮釋現代生態工程的學問的發展呢? 生態與中國傳統的醫學,會不會也有火花產生?

自然幾何學提到了連結不同尺度(Scale Linking)時,系統經常會展現自我相似性(self-similarity),其中科赫曲線(Koch Curve)相當著名。從大到小,每一次將中間線段推出為三角形,都為下一個更小尺度做為骨架,若每次產生down scale的過程是相同的過程,最後的小尺度跟這整個整體竟然會產生幾何上的相似性。數學家研究這種稱為碎形幾何(fractals),是一種跨尺度相連的幾何學,或許也會為生態建築的設計與生態城市的建造提供一個洞察,若這是一個自然界隱含的法則或模式,那最自然的建築設計就是需要模仿地球系統的物質循環,最好的棲地建造,無論是人的居所或動植物居所,就應該是非常接近地球系統的能量流動方向及循環。提倡節能減碳是正確的方向,但無止盡的節約總是有其極限。

綠建築指標的提出與推廣,在申請候選綠建築證書時,建築師的角度幾乎大部分會以滿足分數取得標章為主要思考方向; 生態會計(ex.排CO2量)及環境衝擊(影響)評估,則必須以滿足法規最低要求提供報告; 也不一定會去做生命週期分析,更沒有所謂單一建築的永續指標,此類指標通常是國家範疇,或者至少是以城市為評估主體; 提到韌性(回復力或調適能力),也會由社區層級開始討論。

設計師約翰.塔德(Hohn Todd)在羅德島建造了 一座生態廢水處理溫室,複製水經過天然濕地的淨化過程,由四排大圓管互相串連,水從頭流到尾需時四天; 他說明有一項法則—至少需有三種不同但互相聯繫的生態系(最低限度的複雜性),低於此門檻,系統面臨新環境時將瓦解惡化。也就是當尺度down scale到很小時,仍應兼顧該子系統的多樣性,目的是為了適應日漸嚴峻的氣候變遷及系統調適能力的建立,生態建築設計可多作研究討論。一個具有多樣性的所謂好的系統,通常早期初始階段行為不太規則(並不是設計失敗),這是自我設計理論的行進過程,生物開始找到適當的棲地,族群數目就開始反映出水的品質,突然間會突現(Emergence),從彼此交互作用裡湧現新秩序,該系統就開始能夠處理不同的輸入,還能產出相當乾淨的排水,這種特質也就是回復力或調適能力的展現 。

另一個概念是關於群落交錯區(Ecotones),在群落交錯區其生物多樣性與生產力最高; 相對於阻擋資源、能量與溝通流動的明顯邊緣(Boundary),群落交錯區具有極高是最豐富的交換與互動場域,若建築師專注於建造單一用途的建築,很少考慮到邊緣, 結果是涇渭分明區隔的土地利用方式,對生物而言,就造成城市內生物棲地的破碎化,嚴重影響物種交配、繁殖、基因流動的機會; 對人類而言,阻隔人與人接觸、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溝通交流,阻隔各種創新孕育的機會,也會反映在回復力或調適能力的社會指標上,例如城鎮與大學的邊界,設計許多咖啡廳與食堂,人為培育這種區域,能提升人文及文化內涵,也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推薦一本書吧~ 如果對生態設計提起興趣,上面所提的理論在"生態設計學--讓地球永續的創意法則"裡可以找到,老師常說,如果我們讀中文翻譯書,知識大約落後20年,能讀原文書,可能落後10年,如果讀科學文獻,能理解大家目前所關注的議題。這本書2009年出版,距離現在已有7年的時間,作者Sim Van der Ryn (辛 凡得來恩)。


文章標籤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理想中的廁所

比爾蓋茲自從今年初(2015年)宣布人類糞水分解計畫所達成的成果--Omniprocessor(全能處理器),每日能製造8萬6千公升淨水加上兩百五十千瓦電力,理想上就是希望能徹底改造現在人類的如廁環境。以下一些數字來自蓋茲基金會;

  1. 20/70 的人口使用抽水馬桶沖水廁所
  2. 廁所用水佔每人每日用水量250公升的20-40%,(50-100公升)
  3. 城市排水系統營運成本高昂,以美國而言,平均每人1000美元
  4. 「排泄物再利用」是下一代生活衛生技術的主要投資項目,創新的廁所設計須滿足衛生、節能、節水、廉價、舒適與美觀、無異味。

一間廁所在現代化的建築或城市內,絕對是必須的配備,如果我們或我們下一代的工作,將來只剩下改造及恢復生態環境(也就是說,你只剩下掃廁所的職務!!),任何能滿足生理與健康需要的生態建造,難道不是具有非常高度的優先順序?

從綠建築到生態城市

世界很多已開發國家長期的都市發展願景,均以生態城市做為主要發展計畫,未來城市裡綠建築數目將會呈現大幅成長。我國在擬定規劃時也有參考過國外的經驗,荷蘭推動國家生態綠網工程(National Ecology Network, NEN)--將於2020年完成全國五分之一的綠地覆蓋面積,泛歐地區也合作推動泛歐生態綠網計畫、歐洲濕地鏈,可以發現從鄰里、社區、鄉鎮、城市到區域性整合發展,這是綠化的尺度向上及向外層級擴大堆疊,跨尺度之間的連結互動(cross-interactions),是相當熱門的研究議題,近年來許多文獻探討系統韌性(resilience),對於某個系統在受到災害衝擊之後,能夠回復到某個新動態平衡的狀態的時間長短與該系統具有多少韌性的量度,因為平衡狀態可能是跨尺度的移動,討論環境議題的治理,對跨尺度互動需進行深入研究,這與氣候變遷之下調適策略及適應性管理(adaptive managment)探討均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以台北市為例,生態城市的行動方案中,將綠意(Tree)列為首要,推廣建築物屋頂與立面的綠化、都市農園,但是形成綠帶及綠網路,才將是構成完整生態城市功能之重要指引。第二項重要的行動方案為發展都市「水循環系統」。除了提供人民安全、乾淨的親水空間之外,以生態手法淨化水質並防止百年洪水淹沒城市核心區,這項目標帶來了海綿城市的都市造鎮想法,截流雨水、貯蓄、中水循環再利用、排放汙水分流,同時又需要防止洪害的發生,建立高效率的水循環系統具有設定多重目標的特性,也具有需要整合生態考量的需求。

綠建築做為起點而言,不管是建構綠帶綠網路或水循環網路系統,均是向上連結,擴大尺度到大型網路,就需要討論接入點(access point)設計,參照歷年來許多份研究報告的成果,社區尺度也可以說是生態社區,為了綠建築政策的順利推動已經建立了生態社區量化質化評估體系(參照EEWH-EC, EEWH-HI),共有生態、節能減廢、健康舒適、社區機能、治安維護等五軸向22大指標71分項,也有示範模型,如桃米生態村及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再舉現下正在開發的中研院生物科技園區為例,也是以整體園區去申請取得非住宅型社區類EEWH-EC與EEWH-HI為目標,個別綠建築會使用鋼構造,均將取得銀級以上,九大指標至少滿足五項以上,園區內原始森林、濕地、溪流、復育林等合計佔基地面積(25.31公頃,建蔽率18%) 70%以上,另外因為屬於法定山坡地,其生物多樣性指標推估可比基準超過25分以上,達107.5分,另有規劃生態保留區14.19公頃,人工濕地復育區域4公頃,其在水資源指標規劃較未強調,僅提到能輕鬆滿足自來水替代率滿足5%以上。

有沒有能向下發展更小尺度的空間規劃可能性? 每棟新蓋或重建的綠建築,均可以視為一個綠網及水循環網的接入點,因此綠建築評估指標肩負著導引設計思考的功能,目前各國所使用的綠建築評估指標細節方面也略有不同,可以容納更多的討論,跨尺度是一種極複雜而多面向的架構,包括空間形式、物質、生態流動、尺度(複雜性)、時間(歷史文化與永續進程)等五種構面(PJ Yang, 2011),能提供討論具整合度的思考平面,政府有了施政的願景政策,立法院2015年12月18日才剛三讀通過國土計劃法,緊接著需要Bottom-Up,顯然綠建築能做的應該更多,接入點設計有無標準化與創新的可能性,綠化量、生物多樣性、水資源、基地保水、污水淨化等指標或許可以運用一些國內外個案回顧來探討。

(待續)
文章標籤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After COP21, in the review of any new release or reports, almost attended countries committed training over thousands professionals in Climate Change by 2020. Not only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public, it is very good to know taking any adaptive actions from individuals to larger organizations. Because this is a research domain with interprinciples and transprinciples over past 20 years, not only depend on textbook and article readings, even lectures. There are explosive information needs to be sourcing, arranging and organizing which could achieve COP21 training target.

The concept is originated from course selection plan or suggestion provided by university Professors, Departments or Schools. For the entry level, advanced level, and professions, we believe there will be a core algorithm to provide the best and optimized learn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dynamic growth of information, electric resources on the cloud internet, open course platforms collaborated with physical libraries.

What is AdaptLearning?

The AdaptLearning is a new developed soft tool with Algorithm that can help self-learning-directed students, global citizen, institutions, teachers and staff in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s on the internet to planning Climate Change related domain knowledge improvement in a speedy, flexible, accurately path.

On Which Platforms?

The developed soft tool is going to be applied on PC and mobile devices, cross OS (Windows, Android, iOS),

Why Need AdaptLearning?

  • Technology Trends: ICT, Ubiquities Networking, Video on Demand, Big Data
  • Attempt and Transition of Education Regime: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Flipped Classroom

What do Target Clients Want?

Prioritized Must

  • Evaluate Accuracy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by Review Rating(for example)
  • Evaluate Effectiveness; Professional and Best Quality of the Courses
  • Suggest Objective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 Arrange Time Resources and Loading Management

Advantages and Benefits

  • Convenience
  • Self-directed Learning
  • Efficiency; Fast and Flexible
  • Multi-Levels
  • Cross-Sectoral Interactions and Discussions as Forum
文章標籤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住宿舍的經驗>

第一次住進宿舍是2009年到瑞典遊學的時候

學校內腹地小,沒有地方蓋宿舍,所以學生會幫學生找住宿的地方

通常是簽約租下來整棟樓房

剛到Halmstad的第一天,因為那棟樓剛整修裝潢完成

我住進一間1F門口的雙人房,裡面只有兩張床,連桌子都沒有(後來才搬來), 更別說有家電了

但是瑞典是個非常可愛的地方,水龍頭打開,自來水可以生飲

歐洲是大陸型氣候,室內相對濕度大部分時候都低於75% 

冬天則因為24小時供暖氣,我是油性皮膚,室內非常乾燥,不擦乳液不行,手腳都會脫皮

所以不需要飲水機, 不需要除濕機, 但需要一台加濕器


第二次住宿舍是2010年到上海上班

對岸是個更可愛的地方,水龍頭的水,只能洗手洗澡沖馬桶

想喝水必須自掏腰包購買桶裝水,需不需要過濾?需不需要煮沸? 你自己評估一下....><

(我同事喝到全身發癢起紅疹,警告我一定要小心那裡的水)

上海乾不乾燥? 非~常~乾....不用開空調...衣服放室內掛著一天就可以晾乾

非常需要飲水機...不太需要除濕機...需要一台加濕器



台灣濕熱多雨,我家又住1樓,室內相對濕度總是超過80%

2015年9月28日杜鵑颱風來襲,自來水廠進水的原水濁度高達一萬兩千度

導致大台北地區排隊買水的噩夢連連....一堆人水塔洗不完

我去全聯買礦泉水時突發奇想....我家如果現在一滴水都沒有,超市也買不到水跟飲料,還有甚麼辦法找到水喝?

1. 喝自己的尿

2. 跟毛茸茸一樣喝馬桶水跟魚缸水

3. 打開除濕機(假設颱風沒停電) 這水質比前面兩個好多了

台灣的飲用水,基本上燒開後去除水中的氯氣可以喝...但有水管老舊(溶鉛/鐵鏽)的問題

要不要過濾? 你自己判斷一下....><

非常需要除濕機(特別是梅雨季5月~6月, 可參考另一篇文章)  需要淨水機...不太需要加濕器....


綜合以上

Sabrina小朋友歸納出一個概念--家裡或者單身宿舍應該有一個小小的水循環系統

飲用水來自空氣除濕後淨化.....平時又可以調整室內濕度平衡

符合環保概念....不會增加塑膠瓶裝垃圾.....不需要買三種不同的小家電

只是我們平常沒注意到: 將飲水機, 除濕機, 淨水器, 加濕器整合在一起就好了
文章標籤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生衣櫥裡很多舊衣 (加上媽媽阿嬤的.....)

除了拿去舊衣回收桶 還可以幹嘛呢?

這時候縫紉機就派上用場了

 

先拿這件復古的民族風長裙來做個實驗

猜猜它有多少年歷史?

差不多快60年

我阿嬤年輕時的衣服喔

我本人160 cm/ 5x kg (體重馬賽克)

對我來說這件太小又太長 不可能穿它出門

而且它拉鍊壞了

不過幸好它的藍色上半身那塊布料有伸縮性

 

 

舊衣改造-before  

 

首先上下半身先拆開吧....

1. 上半身- 改造成外搭的小外套

2. 下半身- 改造成我可以穿出門的洋裝

 

上半身完成品

原來開口是向後的 拉鍊在背上

我打算反過來穿 所以沒車拉鍊變一件外搭

下擺車上粉色蕾絲裝飾

舊衣改造-after-1  

 

下半身完成品~~新洋裝一件

此件頗獲好評 (掌聲鼓勵 ......!!!!)

裙長一刀未剪 直接從中腰上移到胸部以上

上面拼接一小段蕾絲鏤空的T-shirt

再別一個中國結民族風吊飾

舊衣改造  

 

以上一套 春夏秋皆宜

 

文章標籤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無意間逛到這個網站 NPOst.tw

其中有一篇文章在討論公益組織是否適合使用群眾募資

我自己本身每年會捐助一些款項給流浪動物保護相關的組織

所以就下面這四個點來檢驗一下

我以自己是捐款人的角度 是否會同意如下的捐款原因

 

前四個主要原因是由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之中的〈Crowdfunding for Nonprofits一文所提出的

1.參與(participation):藉由捐款,捐款人對這個專案甚至議題有參與感。

   佔15%, 確實會產生參與感,特別是在一些流浪動物認養活動的現場所產生的捐款行為

2.人(people):捐款者在乎且想要支持在經營募款專案的人。

   佔<5%, 我基本上不認識這些公益組織的人, 但我也會捐款

3.目的(purpose)捐款人相信專案的目標,而且想要幫助達成目標

   佔>75%, 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信公益組織提出的目標, 同時也認為該組織有執行力可達成目標

4.額外補貼(perk):捐款可以獲一些得回饋或禮物。

   佔5%, 原則上這些組織會提供定期發行的刊物

5. 稅務處理 (tax)

   佔0%, 因為捐款金額對扣抵稅額不產生影響. 但台灣有些人捐款是基於此原因, 所以我就把它一起列上了.

 

文章標籤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之前買的布製作泰毛駝之後 還剩下一大塊

然後小猴子原本是一個舊的鉛筆袋 差點被扔進垃圾桶

 

響應一下 地球日(4月22日)快到了 少丟個垃圾

<製作步驟>

1. 拆掉小猴子筆袋, 取下有猴仔臉那一片

2. 剪一塊內裡的布 大小與猴仔臉布片一致 用熨斗燙平

3. 拿一小坨棉花鋪到猴仔臉布片 與內裡布縫合

4. 泰毛駝的動物紋布 剪下平板的適當大小

5. 動物紋布車個布邊 

6. 猴仔臉現在已經變成很柔軟 但是要把牠的屁股固定到動物紋布的背面 (縫紉機)

7. 動物紋布從裡面車縫好翻面

8. 猴仔臉下方跟動物紋布正面 貼上魔鬼氈

 

完成品如下

平板套1  

 

正面有一隻鋪棉的猴子臉

平板套-正面  

背面是猴子屁股 但是沒裝尾巴~~~

平板套-背面   

 

文章標籤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