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理想中的廁所

比爾蓋茲自從今年初(2015年)宣布人類糞水分解計畫所達成的成果--Omniprocessor(全能處理器),每日能製造8萬6千公升淨水加上兩百五十千瓦電力,理想上就是希望能徹底改造現在人類的如廁環境。以下一些數字來自蓋茲基金會;

  1. 20/70 的人口使用抽水馬桶沖水廁所
  2. 廁所用水佔每人每日用水量250公升的20-40%,(50-100公升)
  3. 城市排水系統營運成本高昂,以美國而言,平均每人1000美元
  4. 「排泄物再利用」是下一代生活衛生技術的主要投資項目,創新的廁所設計須滿足衛生、節能、節水、廉價、舒適與美觀、無異味。

一間廁所在現代化的建築或城市內,絕對是必須的配備,如果我們或我們下一代的工作,將來只剩下改造及恢復生態環境(也就是說,你只剩下掃廁所的職務!!),任何能滿足生理與健康需要的生態建造,難道不是具有非常高度的優先順序?

從綠建築到生態城市

世界很多已開發國家長期的都市發展願景,均以生態城市做為主要發展計畫,未來城市裡綠建築數目將會呈現大幅成長。我國在擬定規劃時也有參考過國外的經驗,荷蘭推動國家生態綠網工程(National Ecology Network, NEN)--將於2020年完成全國五分之一的綠地覆蓋面積,泛歐地區也合作推動泛歐生態綠網計畫、歐洲濕地鏈,可以發現從鄰里、社區、鄉鎮、城市到區域性整合發展,這是綠化的尺度向上及向外層級擴大堆疊,跨尺度之間的連結互動(cross-interactions),是相當熱門的研究議題,近年來許多文獻探討系統韌性(resilience),對於某個系統在受到災害衝擊之後,能夠回復到某個新動態平衡的狀態的時間長短與該系統具有多少韌性的量度,因為平衡狀態可能是跨尺度的移動,討論環境議題的治理,對跨尺度互動需進行深入研究,這與氣候變遷之下調適策略及適應性管理(adaptive managment)探討均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以台北市為例,生態城市的行動方案中,將綠意(Tree)列為首要,推廣建築物屋頂與立面的綠化、都市農園,但是形成綠帶及綠網路,才將是構成完整生態城市功能之重要指引。第二項重要的行動方案為發展都市「水循環系統」。除了提供人民安全、乾淨的親水空間之外,以生態手法淨化水質並防止百年洪水淹沒城市核心區,這項目標帶來了海綿城市的都市造鎮想法,截流雨水、貯蓄、中水循環再利用、排放汙水分流,同時又需要防止洪害的發生,建立高效率的水循環系統具有設定多重目標的特性,也具有需要整合生態考量的需求。

綠建築做為起點而言,不管是建構綠帶綠網路或水循環網路系統,均是向上連結,擴大尺度到大型網路,就需要討論接入點(access point)設計,參照歷年來許多份研究報告的成果,社區尺度也可以說是生態社區,為了綠建築政策的順利推動已經建立了生態社區量化質化評估體系(參照EEWH-EC, EEWH-HI),共有生態、節能減廢、健康舒適、社區機能、治安維護等五軸向22大指標71分項,也有示範模型,如桃米生態村及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再舉現下正在開發的中研院生物科技園區為例,也是以整體園區去申請取得非住宅型社區類EEWH-EC與EEWH-HI為目標,個別綠建築會使用鋼構造,均將取得銀級以上,九大指標至少滿足五項以上,園區內原始森林、濕地、溪流、復育林等合計佔基地面積(25.31公頃,建蔽率18%) 70%以上,另外因為屬於法定山坡地,其生物多樣性指標推估可比基準超過25分以上,達107.5分,另有規劃生態保留區14.19公頃,人工濕地復育區域4公頃,其在水資源指標規劃較未強調,僅提到能輕鬆滿足自來水替代率滿足5%以上。

有沒有能向下發展更小尺度的空間規劃可能性? 每棟新蓋或重建的綠建築,均可以視為一個綠網及水循環網的接入點,因此綠建築評估指標肩負著導引設計思考的功能,目前各國所使用的綠建築評估指標細節方面也略有不同,可以容納更多的討論,跨尺度是一種極複雜而多面向的架構,包括空間形式、物質、生態流動、尺度(複雜性)、時間(歷史文化與永續進程)等五種構面(PJ Yang, 2011),能提供討論具整合度的思考平面,政府有了施政的願景政策,立法院2015年12月18日才剛三讀通過國土計劃法,緊接著需要Bottom-Up,顯然綠建築能做的應該更多,接入點設計有無標準化與創新的可能性,綠化量、生物多樣性、水資源、基地保水、污水淨化等指標或許可以運用一些國內外個案回顧來探討。

(待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brina 的頭像
    Sabrina

    Sabrina 家有一隻毛茸茸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