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課主要討論的產品設計包括腳踏車、水溝蓋、牆與排水孔、易開罐、座椅、開關、縫衣針、相機、耳機、花盆與梯子。好的設計通常不會是從想創新起始,經常發生的原因是,偶而發生的不方便,還有惱人很久的麻煩事兒,想將這些生活中的物品改造而後快,”生活痛苦指數”或許可以稱得上是創新設計的驅動力。為什麼德國人比美國人喜歡改造新奇有趣的設計? 一般的刻板印象,德國人做事是很精確而且一板一眼,但是這樣的民族性,會讓工藝性產品追求不斷去改善其缺點的過程,美國人比較常是因為覺得好玩,或者認為有甚麼大利可圖(商業價值)。
當我們去找很多具有不同設計特點的東西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如何去發想改善方案,並非一股腦地把任何所可以想到的功能全部往上加: (1)複合 (2)簡化 (3)舊概念新用途 (4)新科技解決古老問題 (5)形變 (6)改變使用方式 (7) 改變使用場所 (8)改變使用時間 (9)改進效能 (10)改善效率 等。但是還有其他因素也需納入考慮,一個是新材料本身是否可方便取得,或者經過良好的研究,能提供足夠的安全性數據,另外一個則是製造過程是否對環境友善,或者能夠回收再生廢棄資源。我最喜歡的其中一個設計是健身踏步機(上下踩)改成的腳踏車,雖然這樣的腳踏車很難踩上坡,但具有良好的健身運動功能與功效,玩起來也有趣,無論老人小孩一看就能上手,不只有原來代步工具的用途,只是它有使用地形上的限制,適合平地多、馬路平整的城市,不太適合在台北的人行道上使用(坑洞多,地磚不平,又有很多水溝蓋跟人孔蓋)。
最近欣賞的一款創新設計,名為 Blue Freedom,號稱最小的水力發電站,重量57克,20cm直徑x5cm高,只要有流動水的地方就能發電,作為行動電源充電。原理是水力渦輪發電轉存於鋰電池。這是使用古老科技解決便攜科技產品續航力的一個例子,姑且不論流動水力提供的地點在台灣是否好找,當露營或在農田森林野外找不到充電插座,它不失為一個臨時供電的好幫手,台灣登山事件山難頻傳,或許這樣的設計危急時還能幫助山友手機或GPS充電而能對外求援。
留言列表